新闻动态

您当前的位置: 半岛综合体育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东南沃壤 一都巨会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4-04-23 13:55:20 浏览:

  东南沃壤 一都巨会日前,作为浙江文史记忆丛书系列之一的《浙江文史记忆鹿城卷》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,该书约请众多文史专家学者分篇撰写,历时两年有余,数易其稿,最终形成九个章节37万字的书稿,通俗性地讲述了鹿城区从古至今的人文历史,可谓一本了解鹿城的入门书。这里节选刊登该书《绪论》。

  鹿城之名,来自“白鹿衔花”的传说。1700年前,永嘉(温州古称)设郡筑城时,有白鹿衔花翩然而过,人们以为吉兆,因此取名“白鹿城”,又名“鹿城”。

  鹿城一直是历代郡、州、专区、县治所在地,有“东瓯名镇”之称。南朝梁著名诗人丘迟曾任永嘉郡守,称此地“控带山海,利兼水陆,东南之沃壤,一都之巨会”,描述了鹿城的繁华。今日鹿城作为温州首善之区,是温州市的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综合实力稳居“全国百强区”50强。

  山环水抱的鹿城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是先民们的栖居地。2002年曹湾山遗址的挖掘,使这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大型岗丘聚落遗址,呈现在世人面前,上千件文物和大量陶片的出土,揭示了史前文明的密码。

  西汉年间,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温州历史上最早的城东瓯国都。汉惠帝三年(前192),汉朝廷正式封立东瓯王国,这是温州有行政建制的开始,东瓯王驺摇被尊奉为温州的人文始祖。

  而至今有实物可考的古城遗迹是1700年前的永嘉郡城。东晋太宁元年(323)设永嘉郡,相传堪舆学家郭璞登高卜城,远望九山环列,恰如北斗星座,于是打破常规,跨山筑城,城基坚固。北临瓯江,东、南半岛综合体育、西三面皆有护城河;城中挖五潭,象征“五行之水”;凿二十八口井,按二十八星宿布局,从而形成“倚江、负山、通水”的城市格局,江、屿、山、河、城浑然一体。

  这里的“屿”,指的是瓯江中的江心屿,它是温州的文化地标,古城上千年的历史都在这座孤屿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。从谢灵运首次登岛到李杜追慕神游,从王十朋亲仰圣驾到文天祥誓死抗元,从南宋高宗驻跸到宋末二帝仓皇登临,从近代温州开埠到英领事馆废立,可以说,江心屿见证了鹿城的千年风霜雨雪,堪称是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。

  “山脉为屏障,江河为城濠”,千百年来,这座依照天象、五行等堪舆学法则建造的古城,被称为“山水斗城”,城址和布局历1700年基本保持未变,人居与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。2016年,国务院公布温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
  温州地理最早的记载,公认是《山海经》里的“瓯居海中”这四个字突显了古代鹿城与海洋相伴的地理优势。通江达海,依山拓海,温州先民在与海浪的搏击中,逐渐学会了高超的造船技能,掌握了丰富的航海技术。宋代温州发展为全国十大造船场之一,元代温州工匠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大船。

 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,港口也得到快速发展。唐代后期温州成为中日交通往来的重要港口,南宋时期更是进入鼎盛阶段。瓯江上千帆竞发,江心屿上的东西双塔不仅是佛塔,更是引导船只夜行的航标灯。鹿城通过水上航线与国内多座城市相通,还与高丽、真腊、印度以至非洲等国家有商船来往,城内“番人荟萃”。

  “商”是温州这座港城的重要标签,南宋时期温州学者共同创立的永嘉学派即为重商学派,提倡事功之学,主张“通商惠工”,不空谈性理半岛综合体育,注重从实际出发。这种思想理念熏陶影响着一代代温州人,形成独特的精神传统、文化基因。温州以其发达的手工业、频繁的贸易往来而成为一座商贸重镇。

  历史上多次人口大量迁入的“移民潮”,以及北宋时期高产的占城稻引种成功,都使鹿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,南宋诗人徐照曾描绘“十万人家城里住”。人口流动带来不同类型的文化交融、各具特色的手工技艺,城内大小店铺密布,诸行百业齐全。温州作为“百工名城”,制作精良的瓷器、漆器、木雕、丝绸、蠲纸等手工业产品,从这里启航运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。商税收入不断增加,一度超过宁波、泉州、潮州等港城,甚至达到全国各地平均商税的7倍。

  清光绪二年(1876)《中英烟台条约》签订,温州设立英国领事馆、瓯海关等机构,从此“瓯为海国半岛综合体育,市半洋商”,温州的贸易伙伴由以周边国家为主转变为以欧美为主,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。宁波、台州、福建等地商人接踵而来,大大拓展了国内市场。新中国成立后,温州港迎来新生,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外贸港口。

  鹿城自古文风鼎盛,俊采星驰。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大批名人先贤,有温州人文始祖东瓯王驺摇、永嘉大师玄觉、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、诗风清新野逸的“永嘉四灵”、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、词人卢祖皋等,有历代名臣黄淮、张璁等,还有现代新文化运动巨擘郑振铎、“一代词宗”夏承焘、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等等。此外,还有一批曾寓居鹿城的名士大家,如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、一代高僧弘一大师、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等人,相传书圣王羲之也曾来到鹿城,留下“墨池”等遗迹。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照亮了鹿城的文化星空。

  鹿城的文化教育启蒙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。孙绰、谢灵运、裴松之、颜延之、丘迟等南下士族,先后出任永嘉郡守,他们“助人伦,成教化”,大力促进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相融合。发展至唐代,永嘉大师玄觉创立永嘉禅学,温州本土文化渐为世人关注。南宋则因永嘉学派、永嘉四灵等的出现,文化达到高峰,人才辈出,被誉为“温多士,为东南最”。整个南宋时期,温州进士数量居全省第一、全国第二。其中两位状元来自鹿城,他们是南宋木待问和明代周旋。

  辉煌的科考成绩得益于温州教育事业的发展,府学、县学蓬勃兴起,民间书院遍地开花。华盖山麓设立的永嘉郡学是浙江最早的官学,后迁建府学巷,改为温州府学。北宋时华盖山麓又建起永嘉县学,明清时曾多次扩建学舍,成为浙东最具规模的县学之一。此外,还有民间兴办的大量书院、社学、义学上百所。温州书院数量之多、质量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。鹿城有王开祖创办的东山书院、周行己创办的浮沚书院、薛季宣创办的稚新学塾、陈傅良讲学的南湖塾、王致远创建的永嘉书院等,都是当时名闻遐迩的书院。名师硕儒在此讲学授业,开展学术交流,传播思想理念,极大地弥补了官学数量的不足,满足了乡里士子求学的渴望。

 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,引发中国传统教育革故鼎新。西方传教士在鹿城先后创办育德女学(温州第一所女校)、艺文学堂,温州有识之士也纷纷探索教育强国之路,新式学堂、职业学校相继开办,培养了大批人才,为温州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
 

Copyright © 2012-2026 半岛·综合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-BANDAO SPORTS 版权所有  备案号:琼ICP备19001325号-1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

搜索